作者: 记者 倪伟波综合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6-3-2 10:13:45
科技企业领军人物
游志胜:“空中管家”引领“刷脸”新时代

 
熙熙攘攘的火车站,一位身穿风衣的特工疾步逆人流而上,左右环顾,他的隐形眼镜上不断出现迎面而来的每位旅客的个人信息,不到一分钟就锁定了一位男士……
 
这是好莱坞大片《碟中谍4》中的一个桥段,酷炫的人脸识别技术让观众印象深刻。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突破与发展,这些在银幕中出现的科幻场景,开始逐渐成为现实,并走进我们的生活。
 
打开手机摄像头,轻轻对脸部扫一扫,便可实现手机支付;通过人脸识别系统的海量数据,公安部门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出犯罪嫌疑人……
 
被誉为国内人脸识别领域龙头的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在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上30多年的技术积累,以三维全脸照相机和三维人脸识别技术开发的整体优势,从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
 
作为川大智胜的掌门人,学院派企业家游志胜执着地将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深度融合,推动川大智胜的业务从航空管制、航空训练等项目,发展到大飞机模拟机试验项目,再到如今的三维人脸识别技术。
 
在他的眼中,从起步到上市,川大智胜的每一步发展都与其流淌的“创新”血液密不可分。
 
专注空管30年
 
其实,川大智胜的主营是为国内空中交通管理领域供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软件和重大装备。
 
上世纪80年代,游志胜刚从美国留学归来。在一次交流中,他偶然了解到365bet体育在线投注:民航飞行学院空管专业需要一台雷达模拟机。当时,国内还没有能力制造这样的设备,而从国外进口则需要两三百万美金。
 
经过仔细分析考察后,游志胜主动请缨,申请开发这项技术,并得到365bet体育在线投注:民航飞行学院的资金支持。
 
几年后,游志胜及其研究团队拿出了第一代DRS航管雷达模拟机。他主持的该项目先后获得1992 年“民航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如今,以这套设备为核心,经过不断完善的川大智胜空中交通管制自动化系统,已占据了90%以上的国内市场。
 
“我们从一开始就是奔着应用去的,始终在思考怎样把前沿技术转化为国家需要的设备。”受到国外发达、先进的应用技术的影响,游志胜认为,关起门来搞研究没有意义。
 
始终面向市场需求,让游志胜在军民空管领域里更加游刃有余。
 
他在空中交通管制核心技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多源图像序列实时融合等方面取得多项重大创新,先后主持研制了包括我国第一套“航管雷达模拟机”“多通道数字同步记录仪”“360 度全景塔台视景模拟机”“民航主用空管自动化系统”“视觉合成虚拟机场系统”等在内的一系列大型计算机应用系统产品。
 
进入新世纪之后,第一代航管雷达模拟机项目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然而,市场的现实情况让四川大学的校领导和游志胜逐渐意识到,以普通高校为主体去闯市场,将受到诸多限制。最直接的影响是,很多只能批准给企业的资金,研发团队根本无法获得。
 
科研成果产品化的潮流,让游志胜决定“下海”创业。
 
川大智胜甫一成立,便开始承担了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第一年公司就获得了700多万元的利润。川大智胜也逐渐从一家校办企业,成长为国内空中交通和地面交通管理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软件和重大装备供应商。
 
2008年,川大智胜在深圳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四川省第一家高校上市公司。仅2015年上半年,川大智胜就实现营业收入8257万元,同比增长22.3%。
 
加码人脸识别
 
除了传统的空管业务之外,专注于自主创新、始终面向市场需求的游志胜将目光瞄向了近年来大热的三维人脸识别技术。自2010年起,在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上有30多年技术积累的川大智胜开始了三维人脸识别技术的相关研究。
 
2013年前后,市场上对三维人脸识别技术的需求日趋明显。然而,传统二维人脸识别技术在动态环境下的应用局限较大。突破这些限制,需要方法和技术上的创新与突破。
 
其中,引入三维人脸信息解决动态环境下的姿态变换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找到这个突破口之后,川大智胜研发了“高精度三维全脸照相机”,通过两个照相机从不同角度取景,数据经过计算机软件处理,一个人的面部就以全角度立体的方式呈现在电脑屏幕上。
 
这样,用户在注册建库时采用高精度三维全脸照相机采集人脸模型,可以实现较大偏转角下的人脸比对识别,从而有效提升应用效果和用户体验。
 
2015年初,高精度三维全脸照相机的原理样机和应用样机都已完成,样机测量精度已达0.1mm,完全满足3D/3D和2D/3D人脸识别要求。
 
如今,川大智胜研发的三维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金融(包括银行)行业的相关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当中。三维人脸识别产品想象空间巨大,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此,川大智胜计划进一步加大投入,提前进行产业化相关工作,并争取三年后实现产业化。
 
面对未来,已逾古稀之年的游志胜蓄势待发,干劲十足,再次彰显了他刷新未来的坚定决心。■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6年2月刊 人物)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